返回

开局1958荒年,我带着生产队吃肉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579章 就这家庭,以后妥妥牛棚啊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路上,王小北笑眯眯的说:“太好了潘老师,你对那一带熟悉,一会儿到了也用不着四处打听,省事儿。”

    闻言,潘嘉平随口一问,“我在那附近长大,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认识,但大致的方位我还是知道的,你说的是哪个大院呢?”

    “景藤七十六号大院!”

    王小北话音刚落,又笑开了:“潘老师,往后你进城,我可得常去你那串门儿了。”

    说着,王小北发现潘嘉平的脚步放缓,似乎停了下来,不禁疑惑道:“潘老师,你怎么了?”

    随即,他打趣道:“难不成,潘老师你这是不愿意我去看你?都说人走茶凉,可也没老师对学生这样的啊。”

    潘嘉平被这话逗笑了,连忙摆手:“你这小子,还是这么没正行,你想来看我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,怎会不欢迎呢?”

    王小北听到这话,看了看潘嘉平夫妻,心中升起一丝困惑。

    他注意到,二人的表情都有些微妙。

    王小北心中一转,回想起刚才的话,犹豫着问道:“潘老师,我提到的那个地方,你是不是有认识的人?可我没说是哪家呀?”

    潘嘉平迟疑了一下,最终还是开口:“那里只住着一户人家,那人,我也认得。”

    说完,他继续往前走去。

    王小北琢磨了一下,推着自行车紧随其后,好奇地问道:“潘老师,这话里有话呀?有事吗?”

    “呵,算是有点瓜葛吧,你到那儿干啥去呢?”

    潘嘉平微微颔首,没细说,反问道。

    王小北解释道:“也不是啥大事儿,我妹妹不是一直想着学唱黄梅戏吗。”

    “陆阿姨在文工团里有位熟人,今天就带她去看看,看能不能让那边收下她。”

    潘嘉平听了,了然地颔了颔首。

    与他猜想的八九不离十,多半是有人想拜师学艺的事。

    他想了想,眼底闪过一抹笑意:“你妹妹待会儿恐怕要吃闭门羹,这样,等会儿我陪你一块去,替你说说话,应该可以的……”

    “哎?”

    这回轮到王小北一脸诧异,“潘老师,这是啥情况?能给我说说不?”

    听这意思,潘嘉平和那位似乎认识。

    潘嘉平想了一下后,索性坦白道:“也没什么不可说的,那人是我三妈……脾气不太好,早些年就不收徒弟了。”

    “啊……”

    王小北一阵诧异,陆茵怎么没提这茬?

    按理说,陆茵该事先跟对方通个气,免得突然上门唐突。

    要是知道人家不乐意,今天也不会带着人去碰壁。

    但更令他惊异的是,潘嘉平竟然喊对方为三妈,这称呼里头可有讲究,唯一的解释便是对方曾是偏房。

    见王小北一脸疑惑,潘嘉平不以为意地笑道:“这事儿在公社里没人知道,但在我那街道,几乎是公开的秘密,没啥不可说的。”

    接着,他缓缓道出了原委。

    原来,潘嘉平的父亲早年间是北平城里有名的富商,家境殷实。

    只不过,潘嘉平一家属于二房,在解放后,各房自立门户,便分开了。

    陆茵找的人名叫池嫣,属于潘家的三房那边。

    大房即潘老师的大妈,出身显赫,是清朝一位杜姓官员的大小姐。

    潘家的崛起,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杜家的势力,才在城中逐渐崭露头角。

    然而,清朝亡了,杜家成员就进入政府工作,最终举家迁往海外。

    那时,潘家人没走。

    不过几年前,潘嘉平的父亲带着全家,移民到了海外,说是去投奔杜家。

    但并没有包括三房池嫣及二房潘嘉平一家。

    当然,池嫣的独子被带走了,只留下池嫣一人,孤独地守在这边。

    潘嘉平之所以没能一起,部分原因是他已经故的母亲与大房之间的嫌隙,使得他被留了下来。

    早年间,潘嘉平一家与池嫣的关系并不好。

    但随着时间推移,尤其在池嫣的儿子出国后,作为晚辈的潘嘉平基于礼数,开始去探望这位孤苦的老太太,两房之间的关系因此渐渐缓和。

    王小北听完,咂舌不已,望着潘嘉平,真想告诉他,你还是赶紧想办法出国去吧。

    就这家庭,到了那几年,妥妥的进牛棚啊!

    而且,他熟悉的人中,类似情况还真不少……

    柯家、安爷、再到潘家。

    一旦他们遇到难处,他绝不会袖手旁观,而这还只是表面上看得见的,背后不一定到时候还有谁会出事呢。

    甚至自己大伯,也无法确保将来不出问题,虽然概率很低,但也不是绝对安全。

    想了一下后,王小北决定不要杞人忧天。

    毕竟,许多事情是避无可避的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。

    只要人还活着,总有办法。

    大不了,到时把所有人

第579章 就这家庭,以后妥妥牛棚啊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